人到中年一事无成,虽不至于感觉自己被同龄人抛弃,可是朋友圈的各种功成名就、风生水起,仍然让我对自己生出一种迷茫感——脚下是否就是我的目的地,而远方到底有多远,我能否到达。 生活中,有各种乱,各种烦,各种不适意。幸好,我有书。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,狠狠地读过教育教学类的书籍,在名师课堂实录里狼吞虎咽、大快朵颐。那几年的实用阅读,对我今天的教学风格影响深远。但是某一天,我突然希望回到原点,读名师读过的书,而不是他们写的书。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,从此我的阅读就进入了现在这个阶段:随心所欲,不求甚解;我的写作也进入了现在这个阶段:兴之所至,乘兴而往,尽兴而归。进入这个阶段后,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,我怕是难以在语文教学一事上有所建树了,我读得太杂,写得太散。我不是专心织网的蜘蛛,而是到处乱飞的蜻蜓,间或在哪片池塘点一下水,停留片刻,又飞走了。 可是,我喜欢现在的这种状态吗?喜欢。 摒弃实用目的之后,我开始读闲书,科学、美学、历史、诗词以及一些说不上门类的杂七杂八的书,也看摄影集和书画集。这些书都不直接与我的工作发生联系,但生而为人,不为无益之事,何以遣有生之涯? 我读《万物简史》《地球全史》《宇宙大百科》这些据说是初中生阅读水平的书。读不懂的地方仍然很多,我老老实实地百度百科,上下求索,不急不躁。读科学书的好处是懂得敬畏自然,人一旦心存敬畏便不容易狂妄。我近些年的平和,一部分源于我认识到宇宙的博大深邃,非人力所能理解。 我对历史的兴趣由来已久,这大概和我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有关。我喜欢读正史,尽管野史戏说也许更有趣,但是我还是愿意老老实实地啃读正史。 算一算,我读美学有几年时间了。最先读了蒋勋的一系列作品,沉溺于他叙事和抒情的那种儒雅风格。后来读朱光潜的《谈美》、宗白华的《美学散步》,算是入了一点美学的门。读美学之后,我知道自己的浅薄鄙陋,并最终决定在语文教学上进行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本的整合”的探索。我做这个探索,不仅仅为工作需要,而是安放自己对传统美学的热爱与遗憾。 现在,我读书既纯为自适,便也毫无章法。这样闲适的读书有一个好处,便是能够见识到人生百态。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一书的主人公“择一事以终老”,把简单的生活过成了沉静的艺术;《世说新语》里形形色色的人,虽然一个个特立独行放浪形骸,但是,莫不带着生于乱世的悲凉底色;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大概就是“我爱你,但是与你无关”这种爱情类型的滥觞;《爆裂——未来社会的九大原则》让我思考未来社会,我们如何将自处、如何与世界与他人对话;读了《论语》和《墨子》,我更深刻地理解了“观点的背后是立场,立场的背后是利益”…… 见识了人生百态,有一个好处,人会变得宽容、大度,性格会变得平和、温柔。我之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,能够接纳每一种类型的学生,也能够理解身边人的每一个选择。不怨天,不尤人,不苛责,不懈怠,这就是现在的我。 心安,则身宁,处处皆是故乡;心不安,则神不定,在哪里都在流浪。 捧起一本书,我就能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,找到幸福的方向。 (作者单位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) |